紫砂壶出自“泥”身,本是非常大众化的工艺产品,既没有瓷器的光鲜亮丽,也有没有“御窑”的显贵光环。
但在明代,关于紫砂壶就有“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,价重每一二十金,能使土与黄金争价”的说法,清代亦有“宫中艳说大彬壶,海外竞求鸣远碟”之说。
这种“平民身份”和“贵族身价”的落差,引得人们对它分外好奇。
中国嘉德年春拍“紫泥菁英——紫砂古器与近现代臻品专场”佳器集锦
究竟是什么,让普通的喝水壶逆袭为求之不得的抢手货?
从使用到赏玩
紫砂壶始于宋,盛于明。紫砂质地朴实无华,加之成器后沉着敦厚,有庄重古拙之感,符合士大夫安定宁静、简单朴实生活的向往,因而为文人青睐。
明代中期,茶饮方式发生转变,茶具亦随之有变化。由散茶、芽茶“沏泡”,用大壶煮茶,用茶盏烹茶,渐渐变成用小壶冲泡。
由繁至简程序的饮茶被有闲的知识阶层从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的物质生活层面提升到精神生活层面。
清乾隆龚心钊旧藏王南林桂花砂俱轮珠壶长22.7cm
成交价:万元北京保利年春季拍卖会
就这样,最早用来沏茶的日用陶器紫砂壶逐渐介入到文人的书斋生活中,文人亲力亲为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、装饰与制作中,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。
文人紫砂壶不过分追求制工精细,却对气息与韵味有严苛要求,通常来讲,这类紫砂壶造型古雅朴厚,布局疏朗大方,砂质、铭文、书法、印款、器形等均恰到好处,具有一定的文人情趣。
明末清初龚心钊旧藏许龙文青娱轩款紫泥调砂汉瓶壶
长11.4cm成交价:.5万元
北京保利年春季拍卖会
与此同时,工匠也受到儒雅的熏陶,开始以文入器,逐渐引导紫砂壶制作雅俗同流的新趋势。
一把沏茶的紫砂壶,渐渐成为兼具实用和赏玩功能的独特艺术品。
传承与创新
紫砂是门传承手艺,多是子承父业、师徒相授,从选砂、打泥片、装身桶到落款刻字,诸多步骤全由一人操作,造型设计也全凭个人审美爱好,是纯粹个体的民间艺术生产,并无统一规范。
清嘉庆杨彭年制、陈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井栏壶
宽7.3cm,长16cm成交价:万元
西泠年春季拍卖会
在历史上,紫砂壶制作的发展有三个高峰,不断实践着制作者文化底蕴与紫砂艺术的结合:
01
明万历至明末,以时大彬为代表;
02
清中期,以陈鸣远为代表;
03
清嘉道时期,以陈曼生和杨彭年为代表,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“曼生壶”即出现在此时期。
清中期瞿子冶刻吉安、月壶款紫泥调砂石瓢壶
宽7cm,长14.5cm成交价:万元
西泠年春季拍卖会
近现代紫砂界中有“紫砂七老”,分别是任淦庭、吴云根、裴石民、王寅春、朱可心、蒋蓉和顾景舟。
受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,目前只有顾景舟作品被广为流传。
虽说紫砂工艺有一定的传承性,但由于制作者学识素养和经验积累各不相同的缘故,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创新。
朱可心制松鼠葡萄壶长25.5cm,高15.5cm
成交价:万北京翰海年春季拍卖会
以顾景舟为例,他对传统壶样的融合与创新,堪称是紫砂工艺承前启后的典范。
僧帽壶原本是传统造型,他从古器中摹得其形,集各家之成,并赋予新的气象,开创出简朴大度、协调秀美的风格。
僧帽为莲花块面组合,壶摘为莲心,曲把平嘴,六方壶体,行欲方,智欲圆,静穆中不失盎然之趣。
顾景舟制僧帽壶宽12.7cm
成交价:万元北京保利年春季拍卖会
顾景舟制僧帽壶宽15cm
成交价:.25万元中国嘉德年春季拍卖会
石瓢壶是紫砂传统造型中的经典器形,顾景舟中意此形,深谙其妙。
他精心制作了五把石瓢壶,把吴湖帆、江寒汀的书画刻于壶上,一把自留,其余四把分赠戴相明、吴湖帆、江寒汀、唐云,这五把石瓢壶成为具有标杆意义的文人壶杰作。
顾景舟制子冶石瓢壶长16.5cm,高7cm
成交价:万元北京翰海年春季拍卖会
在目前的市场上,明清名家老壶因制作精美、工艺过硬、原料考究,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,但因存量稀缺、鉴定难等问题,给收藏者带来不少麻烦。
相比之下,融合传承与创新的中青年紫砂新秀的作品,或许会成为市场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hl/57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