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 https://m-mip.39.net/disease/yldt/bjzkbdfyy/
图注:周亚夫确切地说,“免死金牌”应该叫做“丹书铁劵”或“金书铁劵”,是皇帝赐予功臣的一种莫大奖赏。在这封“丹书”的内容里,一般都明确地记载着赐劵日期、赐劵对象,以及被赐者的功勋和特权。为了防止假冒伪劣,“铁劵”往往还要被分割成左右两半——右边的一半留于皇宫,左边的一半由被赐者保管。需要的时候,左右部分进行对接,如果二者相互吻合,即为正品;反之,则为赝品。从这套辨别真伪的程序中,我们不难发现“免死金牌”的珍贵性和重要性。那么,传说中的“免死金牌”真的能够免死吗?我们不妨穿越到古代,从那些实实在在的事例当中,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。“丹书铁契”一词,最早出现于《汉书·高帝纪》当中。据《汉书·高帝纪》记载:“(刘邦)又与功臣剖符作誓,丹书铁契,金匮石室,藏之宗庙。虽日不暇给,规摹弘远矣。”又是盟誓,又是朱笔书写;不但装进金属或石头盒子,还要放进宗庙,可见其严肃程度。汉高祖刘邦是“丹书铁券”制度的创始人,他手下的这拨功臣无疑便是中国历史上首批“丹书铁券”的持有者。众所周知,韩信是“汉初三杰”之一,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。在当时,韩信就被称作“国士无双、功高无二、略不世出”等。这些溢美之词自然是对韩信劳苦功高的赞美。但恰恰也因为韩信功高震主,使得刘邦对他的猜忌越来越重。图注:丹书铁券高帝六年(公元前年),有人上书状告韩信谋反。于是,刘邦假称要外出巡视会见诸侯,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。当韩信去谒见刘邦时,刘邦却命令武士将韩信五花大绑起来。直到此刻,韩信才如梦初醒。接着,韩信被戴上枷锁,押在副车之上。回到洛阳,韩信便被降为淮阴侯。被贬为淮阴侯之后,韩信一直小心翼翼。他知道刘邦不能相容,常常称病不去上朝。但无论怎样示弱和退让,韩信的处境没有丝毫好转。最终,韩信还是被吕后及萧何骗入长乐宫。韩信先是被武士捆绑起来,继而被砍掉脑袋。韩信死后,还被夷灭三族。作为首批“丹书铁券”的持有者,韩信的遭遇可谓悲惨之至。与韩信同为“汉初三杰”之一的萧何以及比韩信稍晚的开国名将周勃之子周亚夫,虽然也持有“丹书铁券”,但比韩信的遭遇也好不了多少。高帝十一年(公元前年),有百姓状告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土地和房屋,所涉金额高达几千万。对于萧何到底有没有强买民宅,《史记》里面语焉不详。但刘邦却以“强买民宅”为由头,将萧何关进大牢。幸亏后来一个姓王的卫尉替萧何求情,萧何才得以出狱。否则,以刘邦的猜忌性格,萧何能否躲过这一劫,还真不好说。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名将周勃次子,也是平息七王之乱的元勋。周亚夫之子购备了五百甲盾,预备父死发丧使用。据此,周亚夫被诬陷为想到阴间造反。周亚夫被逮捕之际本想自杀,被夫人劝阻。进入廷尉监狱后,绝食五天,吐血而亡。就连班固也忍不住感慨: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。事实上,汉朝的“丹书铁券”只是一种加官晋爵、封侯纳妾的凭证,并无免罪乃至免死的许诺。“丹书铁券”具体什么时候有了免死的许诺,姑且待考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南北朝时期,颁发“丹书铁券”的情况已经大为普遍。到了隋唐时期,皇帝颁发“丹书铁券”已成常制。一般来说,开国功臣、部落首领,以及皇帝的宠臣,都有可能得到传说中的“丹书铁券”。南北朝时期,宇文泰尚未发迹之时,就拥有了一大批拥趸。其中,有一个铁杆粉丝,名叫李穆。这个李穆,正是汉朝名将李陵的后代。李穆的祖父李斌,还曾担任高平都督。而李穆本人,则早在北魏永熙年间,就被授予都督,封永平县子,食邑三百户。那时,李穆仅仅20岁出头。没多久,因为战功卓著,李穆被封为伯爵。随后,宇文泰与北齐在芒山一带激战,竟然在阵前堕马。危难之际,李穆杀进乱军之中,将宇文泰救出了敌军的包围圈。在这种情况下,宇文泰不仅与李穆相对而泣,而且明确告诉别人:成我事者,其此人乎!(《隋书》卷三十七)宇文泰虽然不是皇帝,但胜似皇帝——他不但是西魏的实际建立者,其子宇文觉后来还建立了一个新的帝国——北周。因为对宇文泰有救命之恩,再加上骁勇善战,李穆被越级提拔为武卫将军,封安武郡公,增邑一千七百户。更为重要的是,李穆被赐予“丹书铁券”。并且,此铁券明确规定,可以“恕其十死”。(《隋书》卷三十七)也就是说,至少在南北朝时期,“丹书铁券”中就有了免死的规定。尽管李穆持有货真价实的“丹书铁券”,还是险些遭遇不测。在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执政期间,李穆之兄李远及其子李植被杀。按照北周律例,李穆也在连坐之列。但搭救李穆性命的,并不是那个“恕其十死”的免死金牌,而是李植的一句话。在临刑之前,李植泣涕涟涟地对李穆说:“吾不用汝言,以至于此,将复奈何!”(《隋书》卷三十七)李植这句话,足以证明李穆与其并无多大瓜葛。作为李远的弟弟和李植的伯父,李穆虽然被免除一死,但依然被贬为庶民。进入隋朝以后,李穆还被封为太师,位列三公,直到开皇六年(年)才以77岁高龄去世。李穆运气不错,但他的后代就没那么幸运了。隋朝大业年间,有个名叫安伽陀的术士,自称通晓图谶,向隋炀帝杨广进言道:“当有李氏应为天子。”对于这类谶语,历代帝王自然都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。于是,隋炀帝将目光瞄向了李氏中的李浑和李敏,而真正的危险人物李渊却躲过了此劫。李浑和李敏的族人被杀掉的有32人,其余的无论老幼,一律被发配到岭外。这个倒霉的李浑,是李穆第十子。到了唐代,高祖、高宗、武则天、中宗、睿宗和玄宗,都无一例外地颁发过“丹书铁券”。唐朝末年,唐昭宗赐给节度使钱镠的“丹书铁券”也明确规定,如果本人犯罪,可以免除九死;就连子孙犯罪,亦可免除三死。钱镠的“丹书铁券”有幸保留至今,可以让今天的研究者一睹其庐山真面目。据清人钱泳的《履园从话》记载:钱氏铁券“其形如瓦,高今一尺九寸,阔一尺四寸六分,厚一分五厘,重一百三十二两,盖熔铁而成,镂金其上者。文二十四行,行十四字。”五代时期,武将范延光也曾被后晋高祖石敬瑭赐予“丹书铁券”。只不过,范延光获得“丹书铁券”,并不是因为他对后晋有多大贡献,而是因为造反。在中国历史上,像范延光这样靠造反得到“丹书铁券”,也算是奇闻一桩。范延光是相州(今河北临漳)人,最开始一直效命于后唐。范延光虽然早有反骨,但对后唐还算忠心。庄宗死了,范延光就跟着明宗混;明宗死了,范延光就跟着末帝混。石敬瑭在太原起兵之际,末帝手下将领纷纷举手投降,唯独范延光还在坚守阵地。直到后来石敬瑭称帝即位,封范延光为临清王,范延光才终于在名义上归顺了后晋。而范延光之所以造反,据说是因为一个奇特的梦境。在梦中,范延光看见一只巨蛇从他的肚脐蹿进他的腹部。醒来之后,范延光立刻找来一个名叫张生的术士解读此梦。张生告诉他说:“蛇,龙类也,入腹内,王者之兆也。”凭借这个“好梦”,范延光果然于后晋天福二年(年)起兵造反。范延光起兵没多久就后悔了,隔三差五地派人向石敬瑭求情,表示愿意投降。后晋方面,石敬瑭派兵攻打范延光,攻了一年毫无效果。在这种情况下,石敬瑭赦免了范延光的造反之罪,还封他为东平郡王、天平军节度使。除此之外,石敬瑭还赐予范延光一块传说中的“丹书铁券”。石敬瑭虽然赦免了范延光,但却不愿意让他呆在京城。范延光无奈,只好返回河南老家。从京城到河南,范延光带了一大车的金银珠宝。恰好河南留守杨光远与范延光有仇,便打算图其财、害其命。杨光远没有亲自动手,而是将这个“光荣而艰巨”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杨承勋。杨承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兵包围了范延光,并责令其自我了断。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,范延光想起了自己的“丹书铁券”。范延光责问杨承勋:“天子赐我铁劵,许之不死,何得及此?”杨承勋丝毫没有理会什么“免死金牌”,而是命令手下将范延光绑在马上。当马行至浮桥时,范延光被连人带马推进湍急的河流之中。范延光持有“许之不死”的铁券,但杨承勋并不买账。换句话说,在五代时期,“丹书铁券”就是一块废铜烂铁,根本没有免死的作用。明朝开国之初,有六个人被册封为公爵:李善长、徐达、常遇春、李文忠、冯胜、邓愈。这六个人当中,只有李善长没有战功,排名却是第一。可见在朱元璋心目中,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的头号功臣。在洪武三年(年)的这次册封中,李善长不仅被封为韩国公、年俸四千石,还得到了朱元璋赏赐的“丹书铁券”一枚。在这枚“丹书铁券”中,朱元璋称赞李善长,说他的功绩甚至超过了汉朝的萧何。紧接着,这枚“丹书铁券”里明确规定:尔免二死,子免一死,以报尔勋……李善长的这枚“丹书铁券”,有点类似于前面钱镠的那一枚。只不过,从免死的次数上比较,李善长的这枚“丹书铁券”明显逊色一些。图注:韩信画像再仔细阅读李善长的“丹书铁券”,才发现“免死三次”也是有条件的。这个条件便是:如果谋反,则不得免死。有了这个大前提,李善长的“丹书铁券”又大大地打了折扣。早在洪武四年,李善长就识相地辞去左丞相的高位,致仕回乡。尽管退休在家,李善长还是念念不忘朝中之事。比如洪武七年,其弟李存义被提升为太仆寺丞;洪武九年,其子李祺与临安公主完婚,成为驸马都尉。而这一切,都成为政敌日后攻击他的口实。洪武十三年,胡惟庸以“擅权植党”的罪名被处死。不少大臣乘机举报,将李善长列入“胡党”分子之列。朱元璋看在多年的交情上网开一面,只是罚俸一千四百石,以示惩戒。洪武二十三年,事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。这一年,胡惟庸已经死去10年,但他的罪名却突然由“擅权植党”升级为“通倭通虏”。“通倭通虏”即勾结日本和蒙古。于是,李善长也从一名“胡党”分子,升级为胡惟庸“谋反”的幕后主使。前面说过,“丹书铁券”中明确规定,谋反不在免死之列。而李善长被认定为胡惟庸“谋反”一案的幕后黑手,焉有免死之理?果然,李善长一家很快便遭遇灭门之祸。77岁的李善长,连同李氏一族70多人,被统统处死。李祺一脉,因为其驸马身份才得以保全下来。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,传说中的“免死金牌”并非一定可以免死。所谓“免死金牌”,不过是皇帝发给大臣的一张荣誉证书而已;如果非要将其当做避弹衣来使用,身上难保不会被打满密密麻麻的枪眼。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wh/6420.html